【本地遊】綠色力量帶領賞大潭四塘 免費網上導賞團認識香港集水區【內附詳情】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2/05/23 11:54

最後更新: 2022/05/23 11:54

分享:

分享:

水務文物徑有多達 21 個景點,資料板提供更多水塘歷史建築背後的典故。(張頌婷攝)

疫情反覆,如未有足夠信心出外,留在家同樣也可享受出遊樂趣。綠色力量即將舉行多場集水區網上導賞團,介紹香港3大集水區,今次跟隨綠色力量一同出發,探索大潭水塘的自然風光之餘,了解多點區內的生態、人文及歷史。

上星期連日大雨,龐大的雨水量並沒有浪費,雨水經天然溪澗或引水道流入水塘,為港人作儲備之用。收集水的範圍稱為「集水區」,香港集水區面積約30,000公頃,佔全港約3成土地面積,是本地的珍貴資源。

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(Henry),在即將舉行的網上導賞團中,介紹更多有關集水區的資訊。(張頌婷攝)

認識香港集水區

從小到大,我們都被灌輸要珍惜水資源。水除了是人類維生的重要元素,大自然的天然水源,亦造就了多元化的生境,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因此水與生態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集水區最為人熟悉是水塘,香港的水塘多在郊野公園範圍,讓遊人可以沿水塘遠足郊遊。除了早前因乾涸龜裂引來話題的下城門水塘,還有世界首個由海灣改建而成的大型水塘「船灣淡水湖集水區」,以及最具歷史價值的「大潭水塘群集水區」,也是不少港人的熱門行山地點。

大潭水塘由4個水塘組成,可從水務、歷史及生態角度了解更多。(張頌婷攝)

入門級行山路綫

相信不少港人都行過大潭的郊遊路段,這一帶四通八達,連接多條港島郊遊徑。今次由陽明山莊出發起步,一直由上而下步行至大潭篤,全程是易走的石屎路,路程約兩至三小時,是最輕鬆行走四塘的方法。

記者跟隨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(Henry),由他帶路並講解有關此集水區的生態及歷史文化。還未正式起步,在地上看到一條形狀如四腳蛇的「乾屍」,Henry已立即認出是香港瘰螈。「牠是香港唯一一種本土蠑螈,肚上有一點點的色斑,屬於近危品種,不是經常見到。棲息於清澈的森林山澗,可見大潭的水質不差。」

大潭家樂徑被樹林包圍的休憩處,也有不少物種可看。四處有豆娘飛舞,在水池中亦可看到魚群,當中包括北江光唇魚。Henry解說:「這種魚很易辨認,身上有左右對稱的5條橫紋,水務處為平衡水塘生態而放入魚苗,在大潭集水區的河溪很常見。」

罕有四塘一體結構

大潭供水系統於1883年動工,興建了地勢最高的大潭上水塘,儲水量達3億加侖,4個水塘、5座水壩、一條輸水隧道、石橋及抽水站,整個工程歷時逾30多年。大部分設施均保留原貌,並列為法定古迹。

Henry說起大潭水塘的設計:「水塘主要選址山谷,多以陡坡增加儲水量。大潭獨有的『四塘一體』設計,將水由上而下輸送至最下方的大潭篤水塘。為了擴大集水區,特別興建大潭西引水道,將山溪西面收集的雨水先引進上水塘,當存水量過多,就會經溢洪道排到大潭副水塘。走在這一條古老的石砌輸水道,能聽到腳下的流水聲音。」

著名石橋同時是引水道,將集水區的收集得來的水運送至水塘。(張頌婷攝)

必看神秘石碑

大潭副水塘內,可見多條巨型錦鯉在塘內暢泳。「水塘是在山谷之中人工建造,類似堰塞湖,並非自然水體。其實水塘生態單一,物種不會很多,這些都是人們放生,但也有好處,魚能處理污染物,避免藻類影響水質,維持生態環境。」

副水塘旁的群帶路里程碑不顯眼,卻有重大歷史價值。花崗岩石碑刻上「Victoria 6 miles」和「群帶路十八里」,有傳說是漁民陳群為英軍帶路,由赤柱經薄扶林去到中上環一帶。全港只有兩塊現存石碑,大潭這一塊更是原址保留,非常珍貴。附近還有紅磚屋、大潭副水塘工人宿舍等建築,都是容易錯過的景點。

花崗岩石碑呈尖頂約高1米,外形如維多利亞城界石,刻有「Victoria 6 miles」和「群帶路十八里」字樣。(張頌婷攝)

亞洲第一壩打卡

大潭中及大潭篤水塘一帶,最有代表性的必是4座英式古老石橋,以混凝土加上粗琢花崗石飾面,特別在其拱形結構,4座形態各有不同。中水壩雖不及大潭篤那一座宏偉,勝在遊人較少,而且更大機會出現排洪流水,打卡更加容易。

曾被譽為「亞洲第一壩」的大潭篤水塘水壩,是最廣為人知的景點,於1917年完工,長364米、高49米。中間共有12條拱形溢洪道,Henry叫我們留意左右兩側的溢洪道:「中間10個加建了構築物,變成虹吸式設計,只有側邊兩個從未改動。」

不少人曾到訪的大潭篤水塘水壩,極為雄偉壯觀,是大潭最有代表性的打卡位。(張頌婷攝)

港島少有紅樹林

水壩之下有港島唯一一片紅樹林,濕地有橙黃色的植物海漆,還有色澤似足西瓜波的弧邊招潮蟹。沿大潭港路走,還有容易被忽略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。建築以紅磚砌成,外形看似破舊,直到今天仍在運作。旁邊已荒廢的員工宿舍,已納入第6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,有望重見天日。

Henry說:「水塘選址當年人口密度較低的港島南邊,能多次進行擴建,不過大潭篤水塘位於海平面,因此就要建造這座原水抽水站,泵水往北面。留意大潭港上有幾個用作勘察的抽水井,因原先設計水壩建於大潭港,礙於技術問題,最終退後至現址,要將水壩加高一倍,才能補償儲水量的損失。」

有興趣知道更多,可參與綠色力量「網上導賞團」,以短片形式帶領觀眾遊走不同集水區的山林和溪流之間,認識當中的歷史及故事,並解構水與生態的關係及生態系統服務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綠色力量「集水區網上導賞團」
日期:5月27日至29日;6月10日至12日
主題:城門水塘集水區、大潭水塘群集水區、船灣淡水湖集水區
時間:4pm至5:15pm
費用:免費
截止報名日期:5 月24日
活動詳情及報名:www.greenpower.org.hk/JC-FLOW/tour
查詢:3961 0200

記者:張頌婷